淳子是原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凭着巨大的热情和意志力,成为了朋友圈里的“张爱玲百科全书”,曾经以一己之力追寻着张爱玲走过的道路原样走过一遍。在她的笔下,那位传奇的女作家,似乎又活了起来,透过她眼中的张爱玲,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的文化基因也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了起来,而这背后是淳子对上海这个她出生和长大的地方极深的一份情感。就像她说的“这种情感也是一种基因,我们家族的基因是属于生理的基因。我出生的这个城市,成长的这个城市给我的是一种文化的基因,这种基因和生理上的基因都是一样的,变异的可能性是千万分之一。无论我们离开它有多久,无论这个城市如何的变迁,变迁到有的时候让我们觉得面目全非,模糊不清,甚至于站在自己从小熟悉的街区,一下子遗失了方向感。但是最后我们还会像普鲁斯特那样,通过一块马格莱特的小甜饼,唤醒最深刻的记忆。”
就是这样的一位有格调、有才情的海派女性在《小艺的故事》的舞台上与贵州乡村的留守儿童“小艺”进行了一场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因为没有脚本,淳子用一句“至少我有爱”就已经打动了无数期待的心。在整个互动体验志愿者的过程中,淳子用她一个个饱藏情感与回忆的故事为“小艺”和现场以及观看直播的所有观众呈现了一个时代的成长。
一走进“小艺”的家门,淳子就用各种轻松的方式努力贴近“小艺”的心,接着她分享了自己职业生涯当中二十多年的迷茫、纠结、困惑、压力和痛苦,希望“小艺”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解药,哪怕是同感、共鸣。至此,淳子也打开了自己尘封已久的心灵封印,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站在落地窗口等妈妈的情景,她说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当看到妈妈出现在梧桐树影下的时候,她是飞奔过去的,并且在半路跌倒了,她忽然意识到其实自己是多么渴望妈妈的爱。
淳子还回忆起了另外一件对她人生来说具有转折意义的事,在文革的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当生存成为一个巨大的未知和迷茫的时候,她的妈妈坚定的对她说“为了你们,我一定会坚强的活下去”。这句话对淳子来说是让她终身难忘的,她说从那时起她知道妈妈可以用生命来保护她,“从那一刻起,我母亲就把一种品格、一种品质注入到我的身上了,那就是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最深刻的爱。”
最后,淳子把一件特别的礼物送给了“小艺”,是一个相框,淳子说每当她出差的时候都会带着这个相框,里面放着的是她和儿子的合影,无论到哪里她都带着。淳子把里面的照片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把相框送给了“小艺”,让“小艺”寄给爸爸妈妈,要在里面放上“小艺”和妹妹还有爷爷奶奶的照片。
在体验结束之后,淳子分享说“在我不断地讲述,希望小艺开口的过程当中,也是不断地疗我自己伤的过程,其实我童年很多东西我都忘记了……”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部剧让淳子能够进入如此深的心灵世界去梳理整合呢?《小艺的故事》是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原创出品的互动体验心理剧,故事取材于惠迪吉志愿者2014年开始至今的关爱留守儿童“爱的共振腔”建设活动中的真实事件,并结合了中华古昆仑文明的智慧与当代灵魂心理学的元素,没有华丽的舞台背景,没有煽情的音乐特效,整个剧情呈现素朴真实,触动人心。
自2015年12月13日首演至今,《小艺的故事》已经在上海的兰馨悦立方剧场、黄浦剧场、上海大剧院,以及北京、广州、成都、内蒙古等地累计演出69场,并于今年2月受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邀请,赴美国纽约托尼奖最佳剧院Lamama实验剧院,与孟京辉等导演的剧目一起作为“中国先锋戏剧周”压轴剧目演出两场,受到业界的极高赞誉。
之所以能让互动体验嘉宾以及所有观众都如此触动,就是因为一个真字。很多人都会误以为剧中的“小艺”一家就是真实的留守儿童家庭。实际上《小艺的故事》中的所有演员都是亲身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爱的共振腔”建设项目的惠迪吉一线志愿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没有人接受过演员专业的训练。他们无法通过控制自己的语音语调、肢体形态来传递信息,唯有靠一颗真心在真实的关爱活动中去感受每一个孩子和家庭,再把这份感受真实的融入扮演的角色。而这也恰恰从真实的角度成就了《小艺的故事》成为一部用真心真情触动人心的作品。如同《小艺的故事》总监制,惠迪吉理事长、著名心理学家孙新兰博士所说“这是一部素面朝天的‘先锋’剧,没有炫目的光与影,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只有志愿者演员用朴素的心灵与真挚的情感,让深蕴其中的内涵闪烁,一如满天繁星的璀璨。所以唯有爱与美可以超越文化与种族的藩篱,而直抵真心深处”。
淳子在最后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小艺的故事》,是过了我的灵魂的,是过了我最深的心灵的”,那份触动是从灵魂最深的地方盛放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