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民生资讯:2019年8月15日下午两点,“锦绣中华,大美山川”2019黄格胜国画展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胜利开幕。
出席本次活动嘉宾: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黄格胜、波黑驻华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安东·里尔、塔吉克斯坦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卡龙、科特迪瓦驻华大使馆参赞夸迪欧·夸美·S、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使馆参赞赛以德·穆纳迪、南苏丹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公 哈那菲·詹姆斯、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孙克、原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程振国、原新疆美术家协会主席邓维东、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韦俊平、原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禤思、中央美院教授王宏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力忠、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王镛、《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郑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瑞林、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李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天津美院教授高岭、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吕晓、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悦笛、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刘晓陶、中国传媒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黄丹麾、本次画展承办单位怡动艺术机构董事长张诗伟、协办单位国礼艺术品董事长叶洪领先生、百嘉艺术董事长谢水莲等众多美术界评论界嘉宾到场参展,多国驻华大使到场参观。本次画展将黄格胜先生几十年艺术生涯的鸿篇巨制、精品力作,漓江画派精品佳作,以及最美中国创作组为献礼祖国70周年华诞所绘就的巨幅大作,全方位向祖国和世界人民展出,展览以“壮美家园”为主题,中国画艺术为语言,用画家手中的画笔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歌颂锦绣中华,大美山川。
开幕现场
本次画展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浩和著名主持人丁军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王镛致辞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致辞
艺术家 黄格胜致答谢词
作为中国“美术界一张名片”、“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符号”,原中国美协副主席、第九届中国美协顾问、原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漓江画派领军人、黄式山水创始人——黄格胜先生,在几十年的绘画艺术生涯中,创造了一种完全个人化的山水画法和理念,完善了一套独特的山水艺术符号。以独特的表现对象、生动笔墨语言抒写其心中的家园,表达对祖人民深情眷恋、祖国壮美山川自豪与热爱,凝聚着一代绘画大家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黄格胜先生又是优秀的美术教育家,教学与创作是黄格胜先生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课题。他在教学岗位上已30余年,先后获得了“国家级高校教育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等荣誉。作为教授、院长、漓江画派会长,中国国家画院黄格胜工作室、北京大学黄格胜工作室、中国传媒大学黄格胜工作室的导师黄格胜先生门徒三千何止三千。
媒体采访
中国传媒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学术主持黄丹麾先生接受采访
艺术家黄格胜接受采访
本次画展共展出黄格胜几十年来创作的作品一百余幅,既反映了黄格胜个人风格流转变迁及其熔铸形成的特殊过程,更凸显了其艺术探索过程、成果及其学术主张对民族绘画艺术发展的引领作用,标示了中国山水画在二十一世纪探索发展的最高成就。
研讨会现场
黄格胜教授在创作方面,把户外写生当成自己常年坚持的本分,亲近自然,体验生活,感受自然万物与社会生活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艺术实践反复检验和反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真谛。他又以饱满的热情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的深入研究、对山水画创新理念来描绘祖国的山水,创作出一大批特色鲜明、有明显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为中国美术界所公认,在中国的山水画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格胜主席的山水画作,常以南方山水的秀润开始,以北方山水的粗犷结尾,不以地域定艺术,真正意义上将南北山水升华融合,并把对祖国、对家乡深深的眷恋融入其中,最终挖掘出前人没有注意到的漓江另一番风味——壮丽,质朴,漓江“朴拙的静”就诞生了,成就了“物景”“情景”“意境”三景合一的至高艺术境界!这方面甚至赶超了李可染、 白雪石 ,打造创作出一大批特色鲜明的讴歌祖国、讴歌家乡、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成为漓江画派最具代表性的领军人物。画展作品多数以中国西部山水田园民居为“媒材”,为我们营建了一个精神和情感的壮美家园,更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拓开了一个全新的历史空间。
“锦绣中华 大美山川”是黄格胜先生,及其带领的漓江画派丹青妙手、北大艺术学院黄格胜工作室画家、中国国家画院黄格胜工作室画家组成的醉美中国创作组,献礼祖国70华诞巨作的主题,通过三山、五岳、江山丽景等国画作品,向祖国母亲和黄格胜导师致以诚挚的敬意,同时也是献礼祖国和人民以及导师的满意答卷。
活动现场
本次展览将打破以往画展形式,从作品、展览形式、展览规模都开历次展览先河,具有很大的开创意义,对未来的画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借鉴意义。另外,此系列活动汇集美术界、文化界等诸多中外友谊使者共同参与,当真是众星云集,群英荟萃,规格高、规模大、影响空前,必将在世界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